第十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博博會”)于2024年8月23日在內蒙古呼和浩特盛大開幕,全國500多家文博單位參加了展會:5大展區,9大學術活動,40余場公眾活動。此次博博會以“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教研并重 數實融會”為主題,聚焦新時代背景下博物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議題,共創博物館行業新階段。
展會中,高精度厘米級采集裝備、不可移動文物智慧安全監管平臺,物聯網式文物庫房恒溫恒濕系統等新興技術支持博物館高質量發展。
同時文保裝備、展覽展示、照明、圖像出版、文創、文化旅游服務、專業玻璃、運輸、建筑工程作為博物館建設的幕后支柱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感受博物館在創新建設方面所形成的社會合力。
數字化浪潮下博物館與時俱進,全國24個“頭部博物館”的數字展示和智慧化建設項目在此得到充分展示,其中包括南京博物院的“物華天寶——數字文物之美”、敦煌博物院的“數字敦煌”、三星堆博物館的“尋覓三星堆——祭祀坑考古發掘現場”VR沉浸式探索體驗。
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運河上的舟楫”沉浸式數智展覽、浙江省博物館的“云上浙博”等,觀眾可以了解博物館人積極投身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時代浪潮,利用新方法、新手段、新技術的實踐成果,以及數字技術在博物館領域應用的成就。
此次展會主題“數實融會”,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博物館面臨的創新發展問題,共同思考數字技術對提升觀眾參觀體驗的實踐與意義,以及數字技術在文物保護工作方面的應用與價值,深入了解博物館人運用新興技術對博物館展品資源的創造性、創新性利用,包括打破展品展覽時空限制、豐富博物館的展示途徑、增加展品儲藏與傳播方式等多個維度的價值實現,一起立足當下,展望未來,探索在信息時代下博物館未來的發展方向與建設道路。
當今博物館已成為社會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力量,而社會教育是博物館在文化服務上的核心職能,本次主題“教研并重”,一起思考博物館在社會教育的敘事下所扮演的角色和所需承擔的責任,優化展覽配置,發揮自身亮點去寓教育于展覽之中,實現“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發展愿景。
03文化交流
博物館作為肩負著生產知識和文化傳播使命的社會文化機構,在當下已經成為不同文化背景的公眾群體探索世界的重要窗口,各大文博單位在展覽輸出和人員學術交流上的項目經驗和未來計劃,感受博物館人在面對文化交流這一社會責任時的勇于擔當和敢于創新。

04公眾需求
一、數字化博物館
數字化博物館已是全球發展的必然趨勢。數字化 博物館的建立,是對文物進行數據采集、處理與運用的過程。數字化博物館,即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將文物的信息轉變為可以度量、編輯的數字、數據形式,再以這些數據建立適合的數字化模型,結合文字、聲音、圖像等數據信息,從而達到存檔、瀏覽、管理等目的。
加強數字化場景互動應用是現代化博物館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實體博物館中借助3D展示、幻影成像、全息投影和 觸摸互動技術,搭建數字展廳,可以有效實現數字化藏品的現場展示;實現觀眾與藏品的互動,促進文化的傳播。
二、數字化博物館建設
建造數字化博物館文物通常用二維圖片的展示方法效果往往不佳,大量細節會丟失。而傳統的手工三維建模則成本太高,模型效果也不理想。大量文物的曲面復雜,細節繁多,年代紋理信息豐富,要獲取良好的三維模型數據及全彩真紋理,現代化三維數字建模技術及模型貼圖技術是常用的、行之有效、數據精準的方法。
三、博物館三維掃描數字化
文物三維掃描數據采集設備
文物三維掃描外業采集場景
文物三維模型展示
泰來三維專業提供三維掃描數字化設備及項目服務等,10多年一直為博物館及相關行業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得到客戶的認可,值此預祝第十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博博會”)成功舉辦。
本文圖文來自于:博物館頭條、文博圈、博展聯盟等公眾號,如侵聯刪。
聲明:本網站部分的文章、圖片及材料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撤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