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人不知博物館“門朝哪開”的現象并不少見。但青島市城陽區博物館卻是個“例外”:開館僅8個月,接待人數“10萬+”;推出數字博物館、實景三維數字孿生線上展館,總瀏覽量“6萬+”;在某地圖導航軟件青島周邊游熱度第一,抖音青島地區展館展覽好評榜第二位……
8月23日,暑假行將結束。位于青島市城陽區江城路101號的城陽區博物館門口,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向安保人員展示預約碼、健康碼后,進入館內展廳參觀。“博物館免費參觀,但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參觀者需要在線上提前預約,暑假期間平均每天的觀展人數有600人左右。”博物館負責人王瑤告訴記者。
“博物館去年12月22日開館,‘城陽山海間’主題展覽同步開展。只擺幾件文物展出,太過死板,吸引力肯定不夠。”城陽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姜振明說,“依托796件(套)展品,我們首次將實物和文獻學相結合,利用虛擬仿真、VR、三維掃描、數字投影等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創新展陳形式,讓文物‘活’起來。”
“不其”是今城陽地區漢代的古稱。展廳內,一座方型城池的沙盤模型上方,有一塊270度環繞的電子屏。伴隨著更鼓聲,電子屏上展現著“不其城”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場景,騎馬的官員、推車的商販、巡邏的兵丁,甚至連街頭雜耍的藝人都在視頻中“活”了,這個場景吸引了眾多小學生駐足觀看。
展廳之外,有一面“數字魔墻”,一些重點館藏文物陳列其上。“這面墻上的文物點擊后,可以按倍數放大縮小,而且可以360度旋轉。比如這尊磁州窯白釉褐彩瓷壺,可以觀察它的瓶口,也可以轉到瓶底、瓶身各個部位,連細節也都是按原物還原的。不單是文物愛好者,一些文物研究工作者也可以在這里觀察。”姜振明一邊操作,一邊介紹。
獨具特色的展陳方式,讓“城陽山海間”歷史陳列展覽獲第六屆山東省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該博物館也是唯一獲此獎項的縣區級博物館。
伴隨著流量時代的到來,以《上新了·故宮》《國家寶藏》等為代表的流量綜藝節目讓博物館走出專業圈,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圈。
城陽區博物館也想“到流量池里游一游”。百度搜索“城陽區博物館”,點擊“全景”子菜單,就走進了全景看展虛擬展廳。“這個展廳利用先進的三維數據建模或三維掃描等方式,將指定藏品形成三維立體數字影像(也叫實景三維復制技術),點擊鼠標,就可以走到任意一件文物或者展板面前,閱讀相關說明,觀看文物。上線以來,已有超過6萬的瀏覽量。”王瑤介紹。
截至目前,城陽區博物館形成了微信、官方網站、小程序、抖音等全媒體宣傳服務矩陣。充分運用融媒體傳播方式,借助多媒體平臺,通過數字化的轉化,該館將藏品、展覽、講解等在線上呈現給觀眾,增強觀眾互動體驗,實現博物館“云端”24小時文化服務“不打烊”,打造永不落幕的“博物館”。
城陽區博物館通過打造專屬研學教育品牌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傳播。推出以二十四節氣和傳統節日為主線、以“我和我的博物館”為主題的手作及講解研學活動。“每個月有兩個節氣,針對每個節氣主題,我們會邀請非遺傳承人、手工工作者進到博物館內,為青少年學生開展專題活動,讓他們在觀展之余,更加深刻地感悟傳統文化。”王瑤告訴記者。
如今,在城陽區的中小學中,“到博物館看展”成了一種新風尚。據不完全統計,城陽區博物館開館以來,已接待學生團體217次,共計一萬余人次。
作為建成還不到一年的新博物館,城陽區博物館也開啟了文創之旅,讓傳統文化融入創意產品。為增強市民參與的互動性,該博物館印制紀念明信片和藝術印章,免費為市民提供蓋章留念,還設計制作了文創雪糕。今后還將結合館藏文物及重點展項,推出更多帶有城陽區博物館印記的文創產品,打造獨具特色的城陽歷史文化“符號”。
來源: 央廣網 ,大眾日報
聲明:網站部分圖文來源于網絡,如侵請聯刪
感謝您的關注,詳詢三維產品 服務,可撥打北京泰來三維VIP 熱線:18710110038
聲明:本網站部分的文章、圖片及材料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撤刪,謝謝!